近日,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《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》的修改,自2025年11月1日起,上海市将新增一项备受关注的福利——老年人陪护假。
这意味着,今后当老年人因病住院时,子女可以依法享受带薪陪护假。这项政策的推出,既回应了上海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,也为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提供了制度支持。
那么,什么是老年人陪护假?它将如何落地?对企业、员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?本文将为大家做一次系统梳理。
一、政策要点
根据最新修改的条例:
1、适用对象
- 职工父母或其他法定赡养人因病住院期间,其子女或赡养人可以请假陪护。
2、假期天数
- 普通赡养人:每年累计不超过5个工作日;
- 独生子女:每年累计不超过7个工作日。
3、工资待遇
- 陪护假期间,工资照常发放,用人单位应视同正常出勤。
4、维权渠道
- 如用人单位拒绝批准或不予执行,职工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,必要时通过劳动仲裁维权。
二、为何设立陪护假?
1、应对人口老龄化
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,截至2024年底,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超过36%。老年人住院陪护需求日益增加。
2、缓解家庭压力
现实中,许多子女面临工作和照顾父母的两难。陪护假制度化,有助于保障老人就医需求,减轻家庭负担。
3、完善地方立法
国家层面的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已有相关倡导条款,上海此次将其落地为带薪陪护假,标志着地方在保障老年人权益方面更进一步。
三、对企业和员工意味着什么?
对企业
- 合规义务增加:必须依法批准陪护假,并保障工资待遇;
- 人力调配挑战:员工请假期间,企业需做好岗位替补安排;
- 成本有所增加: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,短期人力缺口与薪资照发可能带来一定压力。
对员工
- 合法权益提升:照顾父母住院不再是“无薪请假”,家庭责任有了制度保障;
- 维权通道明确:若用人单位拒绝,可依法维权;
- 孝道落实落地:在法律框架下,更安心履行赡养义务。
四、实务操作建议
1. 对HR与企业管理者
- 在员工手册、考勤制度中增加“陪护假”条款,明确申请流程、所需证明材料(如住院证明)。
- 提前测算潜在成本,做好人员调度和业务衔接。
- 加强合规培训,避免因拒批假期引发劳动争议。
2. 对员工
- 保存好父母的住院证明、病历等材料,依法依规申请陪护假。
- 合理安排假期,注意与兄弟姐妹分担照护责任。
- 保留申请与沟通记录,遇到侵权时依法维权。
五、结语
上海此次新增的“老年人陪护假”,不仅体现了城市对老龄化问题的积极回应,也进一步完善了职工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。
在全国范围内,上海并不是第一个探索“老年人陪护假”的城市。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,多个省市已经通过地方立法或政策文件,先后建立了类似的陪护假制度,天数和适用条件各有不同。
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对比,我们也整理了其他已经实施或正在试点陪护假的地区名单,供企业与员工参考。

工作与家庭责任并不冲突,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让两者实现平衡。对于企业来说,提前做好制度衔接与人力安排,是合规和善意管理的体现;对于员工而言,这是一份温情的政策保障,也是一份安心的法律支持。
未来,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,类似制度或将推广至更多地区。

